原标题:晚安牛奶、无菌蛋,中产现在比超市抢盐大爷都好忽悠
这两年,食品行业的“科技与狠活”,不仅绕晕了中产,更精准狙击了他们的钱包。
只需要在中产超市盒马、山姆、Ole逛上两圈,就足以让你重新认识网红食物背后的“生物多样性”。
奶牛是可以产出10倍+原生褪黑素的,母鸡是可以下出彩色鸡蛋的,以前被嫌弃含糖量太高的蜂蜜,现在成了抗菌、抗炎甚至传说能抗癌的新西兰珍宝——将中医讲究的药食同源也卷入了消费主义的商战。
价格和销量与所谓的功效一样彪悍。
所谓的功能性食物即具有特定营养和保健功能的食物,从曾经由日本传来的青汁、酵素软糖,到这几年白女生活方式大火,让Organic food有机食物和植物饮料就像Stanley保温包和Lululemon一样,都被列入精致年轻人的长期主义清单。
红极一时的日本酵素软糖
昂贵、生冷、难吃,这是味觉正常的人类对它们的普遍评价,但却捱不住网红健康食品火了一茬又一茬。
01
熬夜的奶牛,
换人类一夜好眠?
不得不承认的是,经过对海外健康食品十多年的学习,国内食品行业的讲故事能力已经超越了前者。
曾经代表着“超级食物”的牛油果、巴西莓,它们在产地国家本身都不属于昂贵食物,但是挂上可以调理皮肤状态、加快新陈代谢的功效后,就成了比抓一把Swisse维生素吃更精致的“超级食物”。
高溢价的原因除了营养价值,更多还是来自天然、进口、稀有的想象空间,其中还有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运费成本,甚至墨西哥的黑帮也要从牛油果农场分走“一点点”的利润作为保护费。
永远在“抗炎”的超级食物们
股票配资在线查询网站,全国十大配资,推荐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